正確的操作流程:
板式熱交換器對流體的壓力衝擊較敏感,大幅度的突然衝擊會造成墊片洩漏,所以操作時,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啟動順序進行操作。
1.啟動:
a.啟動前先將熱交換器的冷、熱側進口閥門(泵浦的出口閥)關閉,出口閥門全開。
b.按規定啟動泵浦或流體閥門。
c.熱交換器升壓。為防止熱交換器暫態衝擊、單側超壓,熱交換器的冷、熱流體的進口閥門須同時緩緩打開或首先打開壓力低的一側流體進口閥門,然後再緩緩打開壓力高的一側
流體進口閥門,使熱交換器緩慢升壓,以防止產生衝擊,造成墊片洩漏。如果是蒸汽和冷流體熱交換,應先打開冷側再打開蒸氣側。
d.檢查所有密封面有無滲露等不正常現象。
e.熱交換器升(降)溫時,應緩慢的進行操作,當熱交換達到製程要求時且情況穩定後即可進入正常操作。
2 .正常運轉及檢查:
a.要經常檢查熱交換器的所有密封面。觀察有無滲漏等不正常現象。若發現滲漏應及時在滲漏處作下記號,待停機後再進行處理,嚴禁設備運轉時
轉動壓緊螺栓。
b.要定時檢查壓力錶、溫度計,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現象。
c.化工、食品等熱交換器,要定期對低壓側
流體進行成分化驗,監視熱交換器有無內漏。
3.停機操作及注意事項:
a.板式熱交換器停機前須先停泵浦;停泵浦前先緩緩關小泵浦出口及熱交換器入口閥門,然後停止泵浦,同時急速將閥門全關,關的順序一般先關熱側,再關冷側。
b.如管線上裝有排氣閥,停機後打開放氣閥放盡液體,避免設備管線被積存液腐蝕或防止水凍結後將管線設備脹裂。
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表
故障現象 |
找出故障 |
原因分析 |
排除方法 |
滲漏:
板片與框架之間或框架外部 |
接合部位滲漏:鬆開接合部位,從外部檢查,如查不出故障,請拆開熱交換器,尋找故障至接合部位。 |
1.端板接合部位有縫隙(腐蝕)。
2.接合部位墊片錯位。
3.管受力使接合部位扭曲。
4.端板墊片損壞或腐蝕。
5.端板有洞(腐蝕)。 |
1.換接合件。
2.固定好墊片。
3.管路另外固定。
4.換墊片。
5.換端板。 |
滲漏:
板片本身滲漏 |
1. 標出兩板片間滲漏區,拆開熱交換器確定滲漏部位(表面斑痕)。
2. 墊片無損壞而逐漸鬆動,見“原因分析”1-3條。
3. 墊片無錯位情況下見“原因分析”3-7條。
4. 可能會引起滲漏,如通知敝公司,請標出具體位置。 |
1.端板夾緊壓力過大,造成墊片(槽)損壞。
2.墊片錯位。
3.端板夾緊壓力過大,支撐樑凹陷,板片扭曲。
4.沒完全夾緊。
5.板片放置顛倒。
6.墊片槽腐蝕。
7.墊片有裂痕或磨損、老化、腐蝕。 |
1.換單片與多片。
2.重新黏合墊片。
3.換板片。
4.重新夾緊。
5.板片換向。
6.換單片或多片。
7.換墊片。 |
內漏 :
流體之間 |
內漏 :指換熱設備內的兩種流體由於某種原因造成高壓側流體向低壓側滲漏;檢測滲漏的方法是要經常對低壓側流體進行化驗,從其成分的變化來判斷。
停機檢查方法:
1.拆開框架,擦洗板片,觀察檢查漏片(可用透光、著色、目測等辦法)。
2.如查不出來,可擦乾淨後重組,單側水壓測試後,拆開框架,目視板片表面的水痕可斷定板片是否有裂紋。 |
|
1.換單片與多片。
2.清洗單片或多片。
3.換墊片。
|
熱交換效率低:
即低流速、高壓降,確定跡象如下:
1.壓降問題(注意低流速、高壓降引起)。
2.熱交換效率問題:即正常流速卻低效率。 |
壓降問題。 |
1.內部阻塞。
2.流槽阻塞。
3.板片錯誤放置造成旁流。
4.流體黏性較強,循環(流動)較慢。
5.蒸汽凝結時,壓降受非凝結氣體的影響而昇高。 |
1.拆開熱交換器,清洗內部。
2.拆開接口部位,清洗出口。
3.重新排列板片。
4.重新選型或調整製程條件。
5.排除非凝結氣體 |
熱交換效率問題:
測量進、出口溫度和流速,每次測量間隔10分鐘,測量6次,按順序變換每次的測量點。 |
1.板片結垢。
2.板片錯誤放置造成旁流。
3.實際資料與標示資料不同。
4.流速與標示值有出入。
5.凝結時故障,可能由下列原因引起:
●非凝結氣體
●蒸汽乾度太低
●冷凝器排放閥的開度過小
●蒸氣控制閥故障
6.熱交換器內有氣體。
7.系統設計的問題。 |
1.2 拆開熱交換器,並進行清洗板片、換向,變化板片排列。
3.4 改變流速或製程要求。
5.6排除氣體,更換排氣閥,或氣泵更換蒸汽控制閥。
7.修改系統。 |
我們提供全球板式熱交換器廠商的零件服務:包括板片、墊片以及各種板式熱交換器廠商的各種型號板式熱交換器的清洗和維修服務。
專業的隊伍、技術和多年的實務經驗,為您提供最優質可靠的服務。 |